三十載春華秋實,三十載砥礪深耕。從1992年承建當時合肥地標建筑——古井假日大酒店起步,安徽建工水利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安徽建工水利”)在合肥這片沃土上深深扎根,早已枝繁葉茂、蓬勃生長。如今,700余名在肥職工日夜兼程、聚力攻堅,在肥年產值突破60億元大關。他們以建設者的鐵肩擔當,為合肥城市發展注入澎湃動能,在廣袤的江淮大地上,一筆筆書寫著新時代的筑夢華章。
筑城匠者:塑造城市品質空間
一柱一梁精工構筑,一板一墻匠心營造。從1992年拔地而起的當時安徽第一高樓——古井假日大酒店,到2024年落成的新站工人文化宮,安徽建工水利以匠心為筆,以品質為墨,為合肥這座城市傾力打造時代地標。
1992年,31層的古井假日大酒店傲然矗立于長江中路,以148米的高度刷新了合肥的城市天際線。這座合肥首家五星級酒店不僅是城市的新地標,更成為推動合肥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。其典雅大氣的建筑風格、行業一流的配套設施,為合肥的對外交流樹立了新標桿,成為當時重要接待、國際會議的首選之地,為合肥招商引資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合肥古井假日酒店
2015年建成的安徽省政協辦公樓,則以現代建筑科技詮釋了政務建筑的新高度。項目采用多項創新技術,讓該項目相繼榮獲“琥珀杯”“中國建筑工程裝飾獎”。
2024年,安徽建工水利匠心打造的合肥市新站工人文化宮正式落成啟用,這座總建筑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城市新地標,以其完善的設施和豐富的功能,成為合肥市又一閃耀的“城市會客廳”。自運營以來,文化宮已形成“周周有活動、月月有主題”的常態化服務機制,真正實現了“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”的建設目標,成為新站區職工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持續提升的重要載體。
合肥新站工人文化宮
從刷新天際線的商務地標到溫暖民生的文化空間,安徽建工水利以毫米級的精度雕琢城市肌理,用全產業鏈的建造智慧服務城市升級。每一棟建筑都是時代的注腳,每一處空間都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助力“大湖名城”綻放時代光彩。
開路先鋒:打通城市交通命脈
一橋一路坦途通達,一隧一軌縱深貫通。從2006年橫空出世的金寨路高架,到2025年即將合龍的合肥“大外環”,安徽建工水利以開拓為引,以擔當為基,為合肥這座崛起之城編織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。
“一條金寨路,半壁廬州城”。2006年金秋,合肥首條高架——金寨路高架破土動工。在這場載入城市發展史冊的建設攻堅中,安徽建工水利以“三天一立柱”的速度,創造了城市建設的嶄新標桿。500多個日夜里,建設者們克服了老城區地下管線復雜、交通疏導壓力大等重重困難,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同時,創下了多項施工紀錄。2008年2月5日,這條全長7.2公里的“空中走廊”建成通車,猶如一條巨龍橫貫城市南北,將主城區與經開區的時空距離從40分鐘壓縮至10分鐘,不僅極大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,更開啟了合肥的“高架時代”。
合肥金寨路高架橋
長江中路,這條承載著幾代合肥人記憶的“安徽第一路”,在2017年歲末迎來華麗蛻變。安徽建工水利承建的長江中路提升改造工程,以“修舊如舊”的匠心精神,在保留原有法國梧桐的基礎上,打造出集交通、商業、文化于一體的城市景觀大道。工程采用了新型透水混凝土、智能交通系統等多項創新技術,讓百年梧桐與現代化雙向八車道和諧共存。改造后的長江中路,既延續了歷史文脈,又注入了時代活力,成為展示合肥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。
在高速公路建設領域,從1991年合寧高速的“開山之作”,到2017年改擴建的“升級版”,安徽建工水利兩度參與這條“安徽第一高速”的建設。在合寧高速大龍段建設中,建設者們克服了地質條件復雜、施工難度大等困難,創下了多項施工紀錄。如今,這條連接皖蘇的黃金通道日均車流已突破10萬車次,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紐帶,見證著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。
2025年,合肥交通建設再譜新篇:2月,安徽建工水利參建的合肥“大外環”北環線——滁合周高速全線貫通;8月,西環線淮桐高速建設如火如荼,預計金秋十月完成主體工程。這條總長300公里的都市圈環線,猶如一條璀璨的“金腰帶”,即將為合肥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滁合周高速合肥段
從“安徽第一高架”到“安徽第一路”,再到“安徽第一高速”,安徽建工水利人用智慧破解難題,用匠心鑄就品質,在江淮大地編織起“五縱十橫”的交通網絡,為合肥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貢獻交通力量。
治水興城:碧水潤澤廬州大地
一渠一閘惠引清流,一堤一壩永固安瀾。從合肥人民的“大水缸”——龍河口引水工程,到正在建設的引江濟淮二期合肥市大官塘及五水廠加壓泵站工程,安徽建工水利以智慧為源,以生態為本,為合肥書寫人水和諧的生態長卷。
2024年1月6日,安徽建工水利參建的龍河口引水工程正式通水。這條52.66公里的供水“大動脈”,將大別山區的清泉引入合肥,年輸水量達1.2億立方米,相當于10個西湖的水量。通水一年多來,已惠及肥西縣全域及經開、濱湖部分區域55萬居民,為城市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“生命之源”。
龍河口引水工程
在引江濟淮這項世紀工程中,安徽建工水利勇擔重任。從派河口啟動工程到引江濟巢段小合分線,從江淮溝通段到二期工程,建設者們攻克了膨脹土處理、大跨度渡槽施工等多項技術難題。工程采用BIM+GIS數字化管理,實現了“智慧建造”,打造出這條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我國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。
引江濟淮派河口泵站樞紐工程
巢湖治理是合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篇章。安徽建工水利先后承建廬北大圩、黃陂湖等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。在紫荊村H型河道治理中,通過生態護坡、人工濕地等新技術,讓昔日黑臭水體蛻變為村民休閑的“生態走廊”。如今的巢湖,水質穩定保持Ⅳ類,部分區域達Ⅲ類,一湖清流正逐漸成為美麗合肥的生態底色。
作為水利建設的“國家隊”,安徽建工水利的足跡遍布江淮大地。從新中國第一壩佛子嶺到千里淮河第一閘王家壩,從國家治淮重點工程蚌埠閘到南水北調工程,累計參建重點水利項目超百項。16項工程入選水利部“人民治水·百年功績”工程,鑄就了治水興邦的輝煌篇章。
2024年9月,引江濟淮二期工程迎來重要節點——合肥市大官塘和五水廠水源加壓泵站正式開工建設。作為長江水入肥的“第一座超級驛站”,這座泵站將成為合肥千萬市民的“生命之源”。
從引水工程到巢湖治理,從防洪保安到生態修復,安徽建工水利以毫米級的精度守護城市水安全,用全產業鏈的智慧服務生態文明建設。每一項工程都是為民造福的生動實踐,每一處水域都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讓“廬州大地”的水更清、景更美、城更宜居。
科技賦能:智繪建設新未來
一屏一碼智控全局,一機一芯數聯萬物。從BIM可視化技術到“精云”智慧工地系統,安徽建工水利以創新為擎,以科技為翼,引領工程建設邁入“數字孿生”新時代。
在長豐縣幼兒園項目現場,BIM技術正演繹著“數字建造”的精彩故事。項目技術負責人介紹:“這套系統就像給工地裝上了‘智慧大腦’。”通過三維立體模型與實時監控的完美融合,管理人員可隨時調取任意施工部位的完整數據鏈,從設計參數到施工進度,從質量驗收到材料溯源,盡在“掌”握。鋼筋工張師傅對此深有體會:“以前要翻十幾頁圖紙,現在掃碼就能360°查看構件模型,連標準施工動畫都能隨時學習。”數據顯示,該項目應用BIM技術后,施工效率提升35%,材料損耗降低22%,質量問題返工率下降60%。
無人機巡檢系統則如同不知疲倦的“空中衛士”,搭載AI視覺識別技術,實現24小時全天候自動化飛巡。這套系統可精準捕捉未佩戴安全裝備、違規操作等11類安全隱患,同時自動采集施工進度數據,巡檢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8倍。
“精云”智慧工地系統是安徽建工水利自主研發的“數字中樞”,通過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實現對人員、物料、機械的智能化管理。目前該系統已在百余個項目成功應用,其中合肥高新區防水排澇工程就是典型范例。該工程涉及24條市政道路,總長76公里,通過為每位工人配備智能安全帽,實現了對302公里管線施工的“安全+考勤”一體化管理。
創新引擎持續發力。安徽建工水利現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、專精特新企業2 家。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0余項,各類專利300余項,國家和省部級工法200余項。先后斬獲魯班獎、詹天佑獎、大禹獎等多項行業頂級榮譽。每一座獎杯都鐫刻著創新者的智慧結晶,每一份榮譽都見證著建設者的科技追求。
從BIM技術到智慧工地,從數字建造到智能管理,安徽建工水利用數字化賦能工程建設新未來。每一項技術創新都是行業變革的生動實踐,每一個智慧應用都承載著建設者的匠心追求,讓“數字建造”的藍圖更加清晰、高效、智能。
三十載風雨兼程,安徽建工水利與合肥這座城市血脈相連;萬千個日夜堅守,匠心精神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。從148米的城市天際線到300公里的都市外環,從大別山的清泉到巢湖的碧波,他們用匠心鑄造城市脊梁,以科技賦能建設未來。每一棟建筑都在訴說奮斗的故事,每一條道路都在延伸發展的夢想,每一處水利工程都在潤澤民生的希望。站在新的起點,安徽建工水利將繼續以“筑城匠者”的匠心傳承、“開路先鋒”的使命擔當、“治水興城”的智慧韜略、“科技賦能”的創新銳氣,在合肥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的壯闊征程中,譜寫更加輝煌的時代華章。